尚彬網
全國服務熱線: 18020880716

一個風控人員的自我修煉——搞風控的最好有點業務經驗,還有較強的溝通能力

發表時間:2020-01-10 11:26
一直猶豫以何種方式分享風險管理的學習和從業經驗,經壇友wwqqer建議,希望分享一些學習經驗,但一定要是書上沒有的獨門武功。其實,現在的互聯網是如此發達,每一個具有一定知識或專業技能的人可以憑借自媒體等方式發表各自的分析。我有時候閱讀一些公眾號的文章,也常感嘆,非專業人士和專業人士在某些領域的差距正在飛速縮小,尤其是投資管理的領域,大部分人都會發表一些觀點,而結果要很久才能驗證,并且結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這就增加了專業和非專業人士在短期內的甄別難度。

個人目前在一家金融機構擔任資本市場業務的獨立審批人,負責對資本市場業務的咨詢、指引和審核,PRM持證人和資深會員。個人的從業經歷并非從風險管理開始,而是從投資開始,這是一個極大的優勢。風險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幫助機構盈利,所以從業務條線轉到風險管理的優勢之一就是了解業務。了解業務包括,了解業務的邏輯,更重要的是了解業務人員看問題的角度。風險管理在一家機構內部最后往往都涉及到公司治理問題,所謂公司治理,就是公司內部的權利如何在各個不同的群體之間劃分。權利的劃分也是利益的劃分,風控相關的規則制度、閾值限制、業務指引等往往會引起利益的糾葛。在糾葛過程中要善于從對方角度看問題、明白對方的核心訴求,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進行交流、討論、協調、改進、甚至某些時候的妥協。所以先不說其它要求,僅從經歷和能力來說,搞風控的最好有點業務經驗,最好還有較強的溝通能力。

要熟悉業務,一個是要有全局的認識,這是基礎。所謂全局就不是雞零狗碎,而是有結構、有層次的對一個系統有較深入的認知。比如對市場,至少要了解權益、債券和期貨市場,這是證監體系;還要了解貸款市場、理財市場、信托市場,這是銀監;最后還有一個保險市場,這是保監系統。根據所在機構的不同深度上可以有所側重,但廣度上也要有一定的覆蓋。在當前大資管和資產證券化提速的前提下,認知的重點可以放在證監體系下的標準化金融市場上,但對其它市場也不能忽視,因為大資管市場的競爭對手有銀行、信托和保險這些非證監體系的機構。

二個是對盈利模式要有認知。往俗了說,就是靠什么賺錢的。既要有系統的分析方式,比如杜邦分析、費差分析、收益成本分析、客戶體驗分析等等來確認怎么賺錢,也要根據機構的不同來整理歸納獨特的競爭優勢,可以是某個環節、某個技術、某個服務,但最終也是強化了上述系統分析的某一個或幾個因素。

熟悉業務能幫助認知風險嗎?這是一定的!從宏觀方面說,機構面對的最具威脅的風險不是什么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而是業務風險。什么是業務風險呢?就是由外部環境變化導致的某一類業務被迫收縮、削弱、暫停、甚至終止。如果某一類業務都快沒了,再去糾纏于此類業務的細枝末節、去防它的市場、信用和流動性風險又有什么意義呢?比如,網絡消費貸業務,由于趣店的上市引爆輿論,導致監管出臺嚴厲措施,很多消費貸平臺被迫關閉,這就是由監管引起的業務風險。再比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導致其它一些支付平臺和方式逐步被邊緣化,這是由競爭導致的業務風險。從微觀層面來說,熟悉業務有助于你判斷業務面臨的具體風險。比如先分為類貸款業務還是投資業務, 在投資業務里還可以分為固收、權益或衍生產品,然后在拆解到更基本的風險因素。
上面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一點,風控存在的價值之一就是為業務服務的,控制風險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盈利、而且是為了穩定的而持久的盈利。所謂穩定而持久,是指機構能夠在適當的風險管理下,從容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在一定的周期里能持續的運營下去并不斷為股東創造利潤。風控在機構內部的另一個存在價值是為管理服務。所有的機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系統,包含三個部分:輸入、處理、輸出。

如果是企業,輸入的是各種原始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處理過程是工藝或生產線、輸出的就是某個產品;如果是金融機構,輸入的是資金和各種制度限制、處理就在各種限制下決策資金的使用、輸出的是某種金融服務。風控部門一般橫跨所有業務部門,公司的大量信息在風控部匯總,這是一個可以看到全局的部門。這個部門制定的業務制度和指引不僅涵蓋輸入,也覆蓋處理和輸出。所以,這是一個通過統計、咨詢、限制、引導等方式來協助公司管理層更有效的對業務實施管理的部門。所以前面我也提到,如果僅僅把風控想成是搞搞模型、弄弄參數,那就把風險管理想的太簡單了,雖然風險從業人員里有以模型為生的(為業務服務),但這不是一個全面的特征。但也必需承認,風控在更高層次上的價值創造和風控人員的層級有關,公司顯然是不會把部分管理功能放給一個較低層級的風控人員,但是哪怕是較低層級的風控人員在機構內起的作用在大方向上也是為業務或管理服務的。

如果機構內部風控的價值可以簡單的歸納為:為業務服務、為管理服務,那么以此為標準可以判斷一個風控人員是否有價值,以及在某種程度上,有多大的價值。簡單的來說,風控人員包括業務型風控、綜合型風控和管理型風控。一般的風控從業人員多數是從某類業務的風控專員入行的,這個階段對模型、算法和系統有較高的要求。隨著資歷的加深,逐步成為該類或某幾類業務的風控負責人,此時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管理職能,已經可以影響一條或幾條業務線的展業規則,并給業務人員提出有價值的建議。也是在這個階段,風控人員可能會開始意識到軟技能(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的重要性,并且開始關注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變化,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會意識到:機構最大的風險就是業務風險。風控的最高階段是管理型風控,從層級來說,基本要到風控總監甚至首席風險官的層次。這個層級參與公司經營,統籌公司可以應對風險的各種資源,確保公司在各種限制之下,能夠穩定的而持久的盈利。公司可以應對風險資源從硬件上來說,包括:利潤、資本金(包括原始資本金和歷年累積的留存收益)、流動性資源。從軟件上來說,包括:公司的風險偏好、公司的風險政策、公司的聲譽。其中,風險偏好基本是由管理層決定;風險政策主要是首席風險官通過掌握的兩個工具向外輸出,這兩個工具一個叫風險管理部、一個叫法律合規部。

名不正,則言不順。前面主要介紹了風控在機構內的價值和定位。算是為風控正名,名既正,則下面就可以開始主題:風控能力的修煉。

機構內部的風控因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還可細分出不同的崗位,各個崗位對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是不同的。有偏前臺業務的風控(投資風控),有比較純粹的中臺風控,也有更貼近操作運營的后臺風控。這幾類崗位在同一個級別上從待遇來說是偏前> 偏中 > 偏后。就重要性而言,幾類風控沒有主次之分。雖然偏前的風控和利潤源接近,看上去似乎最重要,但是其實所有的三類風控都重要。

第一,近年來偏后風險管理(主要是操作風險)日益成為國外大型機構的管理重點。主要是由此導致的損失,無論是有形的可以直接以經濟價值衡量的,還是無形的以公司聲譽、客戶體驗衡量的,都教訓深刻。

第二,風控的層級越是高,涉及管理內容越是多,越能明白一個道理:機構作為一個整體要穩定而持有的盈利需要機構沒有明顯的風險管理“短板”(另一個高大上的說法叫:全面風險管理)。對于很多大型機構而言,操作風險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還要高于市場和信用風險,原因我就不展開了。




分享到:
首頁                   平臺介紹                  行業動態                 加盟平臺                   聯系我們